当六盘山的第一缕晨光漫过草甸,参赛选手的跑鞋碾过碎石路时,有一群人已经在55度的陡坡上站了3个小时。这群人不是选手,却比选手更早抵达赛道;我们不追求完赛成绩,却把"安全"二字刻进了每一段山路——固原市蓝天救援队,用专业与坚守,为这场越野盛宴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01赛前准备:细致入微,防患于未然
为确保赛事安全顺利进行,救援队在赛前做足了“功课”,从赛道勘察到技能培训,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准。
三度勘察赛道:作为固原市首次举办的国家级山地越野赛事,本次比赛的安全保障任务艰巨。固原市蓝天救援队协助赛事组委会,提前一周启动筹备工作,三次全地形勘察覆盖80、50、30公里赛道全程,重点排查莲花沟长征路段的陡坡、大店出站西海子山梁(27.6公里处)区域,累计发现落石隐患4处、复杂路段7处,均做出应对方案。增设警示标识、优化补给点分布等建设性意见,从源头降低风险。
应急急救培训:赛前一周,救援队组织全体保障队员开展专项培训,培训内容涵盖高海拔低温、野生动物出没等风险培训以及高山肺水肿、失温等症状的识别、脊柱损伤固定、山地定位等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理论讲解与模拟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让队员们熟练掌握急救流程和技巧,确保在突发状况下能迅速、准确地开展救援。
02保障过程:直面艰难,坚守岗位19小时
为实现“科技+人力”双重保障,救援队利用定位系统,对80公里组、50公里组和30公里组选手及救援队员实时追踪;在17个关键节点设置固定救援点,每点配备2-3名队员及急救设备,与10个补给站和医疗站形成“有效救援圈”。
7月25日夜,六盘山突降中雨,导致次日开赛时莲花沟路段泥泞湿滑,部分溪流水位上涨至30厘米。救援队凌晨4时全员集合,分批部署19个保障岗位,各点的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其中莲花沟赛道的保障任务最为艰巨,该路段地势陡峭,部分区域坡度接近55度,加之赛前降雨到凌晨,路面泥泞湿滑,对选手和保障人员都是极大的考验,也让保障工作充满挑战
我队在大店出站西海子山梁(27.6公里处)和海拔2200米的莲花沟陡坡段利用岩石做锚点固定双绳紧急搭建绳索保护系统;骨干队员在莲花沟淌在冰冷的溪水中,耗时10小时,在没过小腿,冻得骨头疼的水里,安全引导80KM选手全部安全通过,但看到选手们竖起大拇指,虽然付出很多代价,但觉得值了。
队员们时而化身“路标”,在险要处伸手搀扶选手;时而变作“急救员”,为体力不支的选手处理擦伤、补充能量;时而充当“安全员”,用绳索为被困选手搭建救援通道……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
全体队员从清晨5时坚守至次日凌晨0时,在19小时的连续作战中,协助80公里赛道100余名选手通过危险路段,提供肌肉拉伤处理、低血糖救助等服务23起,确保所有组别均在关门时间前安全收官,用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志愿精神。
03总结复盘:正视不足,蓄力再出发
赛事结束后,我队第一时间召开复盘总结会,认真梳理保障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赛后复盘会上,救援队在这次保障工作中总结了三大亮点:一是应急响应迅速,提前一小时到达组委会指定的保障岗位;二是协同机制高效,各保障小组与补给点医疗、公安部门联动;三是科技赋能精准,定位系统全程随时观测运动员和保障人员。
同时也指出不足:部分补给点与救援点距离过远,未来需优化布局;极端天气影响下的赛道做好充分的保障预案。
每一次保障都是一次成长,固原市蓝天救援队始终以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我们要用行动证明,志愿之路没有终点,守护安全的使命永远在路上。未来,我们将继续打磨技能、完善预案,为更多赛事和活动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此次救援保障不仅为赛事画上圆满句号,更锤炼了一支“山地通、技术硬、作风实”的本土救援力量,正如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的标语所言:“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救援队用坚守诠释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为固原体育赛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