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固原市红十字会 > 核心业务 > 造血干细胞捐献 > 正文
七年等待终成生命之约,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2025-07-02 10:12:00    来源:中华骨髓库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6月末,湖北省十堰市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25岁的小郑(化名)静静地躺在采集床上,鲜红的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再回输到她的体内。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这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送往患儿所在医院,带去一份重生的希望。而小郑,也成为湖北省十堰市第36例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捐献者。

                              

一次无偿献血,埋下生命种子

时间回溯到2018年11月,当时刚满18岁的小郑是一名大一新生。在一次校园无偿献血活动中,她偶然看到中华骨髓库的宣传资料。“工作人员告诉我,多留8毫升血样就能加入中华骨髓库,未来可能救人一命。”小郑回忆道,“我没多犹豫就同意了,觉得说不定能改变别人的一生。”

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让她在2025年4月接到了十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与一名血液病患儿配型成功。“当时特别意外,毕竟已经过去快7年了。”小郑坦言,随着时间推移,她几乎淡忘了这件事,“既然当初承诺过,就一定要兑现。”

从顾虑到默许:家人的心路历程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并非一帆风顺。小郑的家人起初试图劝说她放弃。为了打消家人顾虑,小郑查阅了大量医学资料,还邀请十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上门科普讲解。“后来他们不再反对了。”小郑笑着说。

值得一提的是,小郑目前是所在区红十字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名党员。当被问及党员身份是否影响决定时,她摇摇头:“不管是不是党员,救人都不需要理由。但党员的责任感确实让我更坚定。”

2个月准备:为捐献全力以赴

为确保捐献顺利,过去2个月里,小郑严格自律:改掉熬夜习惯,每周坚持3次跑步或游泳,饮食也调整为高蛋白、低脂模式。“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反复叮嘱我保持健康状态,这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她说。

无偿献血的习惯也为小郑打下良好基础。在加入中华骨髓库后,她已累计无偿献血6次、总量达2100毫升。“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都是帮助别人的方式,只是后者需要更多勇气和缘分。”

“希望他未来传递这份爱”

采集当天,湖北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陈波,十堰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茹,采集医院等相关领导到场慰问,并为小郑颁发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和湖北省捐献造血干细胞优秀志愿者奖章。当被问及想对受捐患儿说什么时,这个腼腆的年轻人思考片刻:“希望他早日康复,好好长大,将来有能力时会去帮助别人。”

据湖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配型不易。“小郑的善举不仅挽救一个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从志愿者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一场爱心长跑

小郑的捐献之路,早在大学时代就已铺垫。大一加入校志愿服务队后,她经常到医院陪伴患病儿童。“那些孩子的笑容让我意识到,健康多么珍贵。”这段经历让她对生命有了更深理解,也促使她加入中华骨髓库。

如今,作为十堰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破零者”,小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消除公众误解:“捐献过程科学安全,动员剂注射的轻微不适传递的却是一个生命的希望。”

十堰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茹表示,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正获得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了解与支持,期待有更多符合条件的适龄青年积极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每多一份“生命种子”入库,就为血液病患者增添一份希望。正如小郑所说:“每个人都能成为黑暗中的那束光——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