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落实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自治区红十字会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全面谋划未来五年工作的关键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致信精神,扎实推进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自治区红十字会于近期在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红十字风采”专栏,集中展现100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志愿者、会员以及捐献者、捐赠人的突出贡献和感人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文明新风尚。
56岁大叔去世捐献眼角膜帮助4人重见光明
2024年10月24日,56岁的何先生因病救治无效离世。遵照何先生本人遗愿,何先生的家属志愿捐献其眼角膜,让我区4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何先生于1968年出生于隆德县苏台乡。在女儿眼里,父亲是一位有爱心,吃苦耐劳且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我父亲曾跟着身为赤脚医生的爷爷学习了许多医学方面的知识,经常帮邻里乡亲解决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大家都十分喜欢他。最近几年我父亲患上了高血压导致脑出血,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差,于是他跟我提起了器官捐献的事情,我也比较支持。”女儿回忆起父亲的点滴,眼眶湿润了,“我想帮我爸完成最后的心愿,也很希望他的角膜能够为那些眼疾患者带去光明。如果通过我爸能让我家亲戚、村里的乡亲以及更多人关注到眼角膜捐献的社会价值,我觉得这才是我爸能做到的更好的事情。”
10月24日晚,何先生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家属强忍悲痛,经过共同商议,联系大武口区红十字会表达捐献意愿。在自治区红十字会协调下,器官捐献协调员与医学专家赶赴现场,协助家属办理好眼角膜捐献手续。协调员、医务人员和家属为何先生举行了告别仪式,并在协调员现场见证下,完成了眼角膜的获取,移植给4位眼疾患者,让他们重见光明。
何先生和家人手捧希望,用爱将生命传递,使眼疾患者重见美丽世界。他们的决定和行动,是胸怀大爱、心存善念的长期积淀,充分体现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生命尽头的光:28岁的大爱抉择
在繁华的上海,28 岁的李国伟曾是人群中那个闪闪发光的存在。大学刚毕业的他,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一头扎进了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他有着帅气的外表,脸上总是挂着乐观的笑容,就像一道温暖的阳光,迅速融入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同事们都喜欢和他共事,朋友们遇到困难也总会第一个想到他,他是大家眼中的阳光伙伴,是温暖的依靠。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无情地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美好的生活。病情迅速恶化,李国伟和家人四处奔波,访遍名医,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可生命的倒计时却依旧滴答作响,无法阻挡。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李国伟望着窗外的世界,心中清楚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没有被绝望打倒,反而在这艰难的时刻,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他拿起手机,开始录制视频,尽管病痛让他的声音极度虚弱,可话语中却透着坚定:“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自愿把自己的身体捐献出去,用于研究或帮助他人,祝愿大家都能身体健康。”
回想起大学生活,李国伟心中满是温暖。那时,两笔1 万元的助学金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的求学历程,不仅缓解了经济上的压力,更点燃了他心中的感激之情。毕业后,他努力工作,稍有积蓄便毫不犹豫地捐出1万元回馈社会,希望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如今,生命即将结束,他决定再次用行动诠释感恩与奉献。
当他把捐献的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悲痛万分,难以接受与儿子的生离死别。李国伟耐心地劝解,用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一点一点地打动了父母。
2025年2月9日凌晨,李国伟的生命戛然而止。但他的爱与奉献才刚刚启航。宁夏红十字会依照他的遗愿,完成了遗体和眼角膜的捐献。他的眼角膜,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看到了五彩斑斓的世界;他的遗体送往宁夏医科大学,成为医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珍贵资源,激励着他们为攻克医学难题而不懈努力。